深夜的文學課+失控的邏輯課 2冊

免運75折☆宅配到府 ,這究竟只是一堂單純的邏輯課,還是一場玩命遊戲?
《失控的邏輯課》◆處女作即登紐約時報排行榜小說類32名!◆美國亞馬遜網站2008年2月主打書!◆紐約時報、書單雜誌、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科克斯書評 好評推薦!◆王比利、林書宇、莎莎、黑人 好評推薦! 【內容簡介】如果無法解開教授設計的作業,這門課不僅將以死當收場,還要賠上一條陌生女孩的性命! 新的學期即將展開,溫徹斯特大學的學生們陸續上網選課,在各式各樣的學科課目中,「邏輯與理性」這門選修課顯得相當與眾不同──沒有課程大綱、沒有講義也沒有課本,連授課的威廉斯教授也同樣神祕兮兮,網路上不見他的研究教學成果甚至個人照。這究竟會是艱澀難懂的一門課,還是所謂的營養學分呢?第一堂課裡,威廉斯教授只花了十分鐘說明,這學期他只出一道習題、一件發生在未來的謀殺案──有個名叫波麗的女孩,高中歡送晚會結束後回到家,隔天便不見人影。波麗究竟跑哪去了?在接下來的課程當中,學生們要好好運用威廉斯教授在課堂上或email寄送的各種線索提示,查出波麗的下落,如果沒有在學期結束前找到她的話,不僅這堂課會被當,波麗也將遭到殺害!學生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這似乎並非一道虛擬的邏輯習題,為何教授給的線索竟與二十年前小鎮上發生過的綁架案如此相似?這與威廉斯教授不為人知的過去是否有關?這門邏輯課最後會不會走向無法收拾的失控狀態?這究竟只是一堂單純的邏輯課,還是一場玩命遊戲? 【名人推薦】王比利(小摺達人)林書宇(電影《九降風》導演)莎莎(電視節目《食尚玩家》主持人)黑人(台啤行銷總監)紐約時報、書單雜誌、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科克斯書評 好看推薦!◆【林書宇(電影《九降風》導演)】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如同《失控的邏輯課》小說裡的學生一樣,面對老師的假設題,雖知一切都是虛構,卻還是深深地入迷,仔細地觀察每一個細節,推敲每一條線索,迫不及待,想在謎底揭曉前,解答出一切的真相。◆【譚光磊(版權經紀人)】《失控的邏輯課》謎中有謎、虛實難辨,堪稱是一場心理驚悚的精湛演出,也替「峰迴路轉」一詞重新下了定義。◆【紐約時報】假如能不先偷翻看最後一章而破解這門邏輯課,理所當然該給你一個A!◆【書單雜誌】拉凡德在《失控的邏輯課》中設下處處陷阱,每一頁都滿溢著懸疑的趣味。◆【科克斯書評】憑藉著高度的自信,拉凡德將心理驚悚題材精巧地放進學術研究領域中,編織出一面出色的謊言之網。◆【華爾街日報】本書等於是一個懸疑大師哈蘭.科本,再加上一個後現代大師保羅.奧斯特……就算翻完最後一頁,小說終章揭示的真相與弦外之音,仍持續在讀者的心中激盪不已。◆【布萊恩.費里曼 小說《剝奪》作者】一部擁有惡魔般天才的處女作小說,讀來像身處掛滿鏡子的屋宅,每樣東西都無法眼見為憑,直到帶來爆炸性結局的終章。◆【彼得.亞伯拉罕 小說《故事結尾》作者】一個極為駭人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最讓人提心吊膽的善惡交界之處──學術殿堂。緊張刺激、不斷翻轉、原創性十足:小說像是自己有了生命一樣,領你一頁頁往下讀去。 【序】距離學期結束還剩六個星期──1  威廉斯這人最怪的地方,在於從沒有人見過他。教職員手冊上只有標示為無照片的一塊灰格,儘管溫徹斯特年鑑裡有威廉斯的照片,不過只拍到了他的手或手臂而已,即使照片說明標有他的名字。學校網頁上只有短短的個人簡歷,一樣沒有照片。溫徹斯特大學秋季學期開學第一天的那個禮拜一下午,「尋找威廉斯」對他的一些學生來說,已變成一項被迫得做的事。  看來威廉斯是在躲他們,或是在捉弄他們。學生們得在開學前找到他們各科教授的照片,已經成為溫徹斯特的一項傳統,因為大家普遍相信,如此一來,當授課教師走進教室時,有助於減緩學生們的焦慮感。這就像是在老師出現以前,領先或竊取一點他們珍貴的權威性一樣。  威廉斯此舉成了一條大新聞。「邏輯與推理204」這門課的幾個學生對威廉斯隱身不露面的行為極感憤怒,深信他一定是在玩弄他們。一個上什麼課都拎著公事包、一本正經的乖乖牌學生,拿出被他揉爛的課程手冊,努力尋找欺騙或教職員失職之類的項目,許多同學也都圍在他旁邊看。  就在那個時候,威廉斯踏進教室。他穿著一條褪色的藍色牛仔褲,這在溫徹斯特校園是相當不尋常的行為。他什麼都沒帶,這比他的衣著更叫人納悶。沒有紙,沒有文件信封袋,沒有馬克杯。他身穿一件法蘭絨襯衫,下襬還紮進褲子裡。沒繫皮帶。腳穿Nike球鞋。教授的鬍子刮得很乾淨,這在校園裡又是另一件怪事。外表看起來很年輕(以一個快六十歲的人來說),左臉還有一點一點的青春痘疤,使人聯想到在火車軌道上被壓扁的硬幣。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他還挺英俊的,動作輕巧安靜,給人一種紳士的印象。他的手常常伸在身前,一副在黑暗中找路的樣子,也像在說:別怕,我就在你身後。  威廉斯教授走到教室前方的講台前。班上總共有十五人,八個女生,七個男生;全都是白人,這是溫徹斯特校園的常態,而非特例。他們身上都穿著爸媽在暑假時為他們精心挑選的衣服。多數是高年級生,因為這門課是哲學系和英文系要修三年級研討課之前的必修課。由於大部分學生主修哲學和文學,課堂上瀰漫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這些學生並不清楚在未來的人生裡該何去何從,但在各方面表現皆有一定水準。「聰明的孩子,」一位溫徹斯特教授曾這麼挖苦地談到他的哲學系學生,「但都被哲101課裡的笛卡兒『桶中之腦』理論給誘拐了。」  威廉斯開口正準備說話,某人的手機卻在這時響起。那個學生羞愧地鑽進包包尋找那擾人的東西,他則在前面等著。事實上,他看起來比那個女孩還要不安:他低著頭、滿臉通紅,女孩則憤怒地按下按鍵。有些教授會讓那個女孩難堪,可能叫她哼一段手機鈴聲,或要求在同學面前把電話講完之類令人不舒服的事。  但威廉斯只是等著。電話靜下來之後,他用一種柔中帶剛的語氣說:「發生了一樁謀殺案。」  沒有人知道該對這句話做何反應。坐在後排的一個年輕人大笑起來。  威廉斯也微微笑著。他盯著講台,把上面的某樣東西撥開。「不是真實的謀殺案,」他說,「不是的。這是一樁可能在未來發生的謀殺案。一個……」他停頓一下,抬頭看著班上學生,手在空中揮動,彷彿想用手掌把他想講的字給抓下來。  「一個假設。」前排的女孩說。  「沒錯!」威廉斯說。他對「假設」這兩個字很滿意,因為和他想表達的故事情境很吻合。「一個假設。一樁潛藏的謀殺案。一樁未來式的謀殺案。如你們所知,謀殺案成立之前肯定會發生許多事。而那些事,如果你們夠聰明的話,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他陷入沉默。他們在研討大樓上課,溫徹斯特最老舊的教學大樓。陽光穿過無遮蔽的高窗傾瀉而入,幾個學生遮住眼睛周圍的光線。這是「東研討室」這間教室的麻煩所在,光照的問題常使下午的課──好比「邏輯與推理204」──被迫取消,因為強光照得老師和學生都偏頭痛了。  「像怎樣的事?」終於有人開口。  威廉斯轉過頭面向白板,想找可以在上面寫字的東西,但因為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教授們紛紛囤積自己的物資,沒有人留下半枝白板筆。他嘆了一口氣,轉回去面對學生。  「譬如說,時間。」他說。「首先是時間這個變項。如果被害者和謀殺犯──」  「潛藏的謀殺犯。」剛剛回答假設的女孩說。她已經認真起來了,一邊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一邊在聽威廉斯講話時猛點頭。  「沒錯。如果被害者和潛藏的謀殺犯沒有在一定的時間內被發現的話,她就會死掉。」  「多久以後?」有人問。 「從禮拜三算起,六個星期。」教授說。每個人都頓時發現,秋季學期剛好六個星期長。秋季學期之後就是學生所謂的溫徹斯特學期,總共有八個星期,期間會有很多學生出國唸書。「邏輯與推理204」和所有秋季學期的課一樣熱門,許多學生希望他們的表現能讓歐洲和南美洲委員會驚豔,好贏得前往夢寐以求的國外學校唸書的機會。  「其他變項還有,」威廉斯繼續說,「地點、動機和情境。」  如果威廉斯有筆的話,他一定會寫在白板上。坐在前排的那個女孩在筆記電腦上敲入這四個詞:「時間」、「地點」、「動機」、「情境」,全都改用粗體字特別強調。  「好,」他接著說,「禮拜三見。」  教授轉頭準備走出東研討室的門,門還開著。整堂課只上了十分鐘。班上學生一陣慌亂,這是他們不曾預料的情況。他們既想衝出教室享受這天剩餘的時光(威廉斯的課排在傍晚,剛好是他們的最後一節課),也想搞清楚威廉斯和他所說的失蹤女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等一下。」攜帶電腦的女孩終於說。  威廉斯正要走出門,在門口止步。「什麼事?」  「我們要怎麼阻止它發生?」她問。  威廉斯走回教室,臉上帶著謹慎的表情,彷彿在擔心這些年輕又天真的學生們陷入混亂。  「哪些問題才是有關連的?」他問。  那個女孩看起來一臉困惑,從筆電上方望著威廉斯。她知道她在這裡必須謹言慎行。她常常陷入一種困境,就像是現在,既有主導課堂走向的衝動,又希望保持沉默,讓老師忘記她的存在。所以她才帶電腦上課,她發現敲鍵盤的聲音會讓老師注意到她。她不需要說話,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想法會讓其他同學抓狂,同時又可以藉由電腦讓教授知道她在認真聽課。這招的確奏效,她每一科都以高分過關,在學校的人緣也很好,完全不會被視為書呆子,就像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一頭捲髮、帶著膠框墨鏡(就像瓊.蒂蒂安在C-Span電視台上戴的那種)、閒暇時讀維拉.凱瑟的女孩一樣受歡迎。她絕對是有人緣的,常常和她賴在一起的姐妹會成員都這麼說。她和她的朋友桑瑪.麥考伊自稱「遊走兩端的人」──既能坦然推卻姐妹會的邀請,又有人脈參加男女狂歡派對。遊走在兩端是她們認為在溫徹斯特的最佳生存之道。  可是,眼前威廉斯問哪些問題才是有關連的?──這是一個比較需要深究的問題,她頓時愣住了。如果開口回答,她那成串哲學大道理必然會傾瀉而出,其他同學只能無所事事地耗上一個小時。如果保持沉默,那麼威廉斯就會認為她只會問一些空泛的問題拍老師馬屁,不過是腦袋空空地在電腦上做筆記罷了。  「她是誰?」坐在後排的一個男孩問,及時解除她下不了決定的困境。他就是稍早放聲大笑的那個學生,笑是他在課堂上常有的反應。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事在他聽來都十分無聊可笑。就拿邏輯課來說,他選了威廉斯的課之後,很快認定這門課根本在浪費他的時間。他知道這毫無邏輯可言。不過是在籠統的選項中做決定,思辯卻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在灰色地帶中渾噩度日。(假如你解決了那些問題,那接下來的課程裡還有什麼好討論的?)就算做好決定、想清楚問題,世界還是會同以前一樣奇怪和瘋狂。  他名叫布萊恩.豪斯。跟許多人一樣,布萊恩在溫徹斯特學會讓自己看起來像另一個人。譬如說,沒有人知道過去十個月以來他為不能說的痛苦所擾,沒有人知道他其實根本不聽T恤上的那些樂團。他參加兄弟會、校內社團和讀書會,擺出一副非常投入的模樣,實際上卻極度痛恨這一切。他本來打算過完暑假就不要再回溫徹斯特了,但他要怎麼跟他的爸媽開口?他哥哥的死帶給全家無限的空虛與落寞,一定沒有人能理解,倖存下來的他怎麼會想虛擲自己的生命。他媽媽已經開始穿起溫徹斯特大學的U領運動衫,Volvo的保險桿上也貼著「我的孩子是溫徹斯特團長」的貼紙。布萊恩知道自己不可以讓她蒙羞失望;然而,自從馬庫斯死了以後,這一切對他來說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布萊恩又瘦又高,他開始理起光頭,因為他哥哥以前也這麼做。溫徹斯特的女孩子把布萊恩的冷漠視為一種性感的反抗,因此她們喜歡在深夜跟布萊恩在他的宿舍房間分享她們的想法。這是兩碼子事。他在紐約老家有個女朋友,難道他不會有欺騙她的不安嗎?他會,也不會。就某一方面來說,他的行為顯然是一種背叛。他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可是在他的靈魂裡滿不在乎、枯竭的那部分,從不曾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最後不過是傷了一個女孩的心罷了。這就和所有事情一樣,沒有邏輯可言;和生死不同。  「這是第一個問題。」威廉斯說。他也越來越認真了,看來有意願回答某些問題,但必須得有人先提出對的問題。「她是誰?她名叫波麗。」  有些學生在笑。「真好笑的名字。」某人說。  「沒錯,的確滿好笑的。」威廉斯同意。  「『波麗想要一塊餅乾,』」布萊恩說,「『我想我應該先讓她下車才對。』寇特.柯本的歌。」他皺皺眉。他其實不喜歡掉書袋,尤其是從普普文化偷來的典故,或許是因為他如此做作--堅持戴上面具、隨波逐流的偽裝--那正是他最痛恨自己的地方。不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已經確定自己不會喜歡這門課。「沒錯,」威廉斯說,「還有其他問題嗎?」「她多大?」一個坐在後面的同學提問。「今年十八歲。」這也是他們剛進溫徹斯特時的年紀。「她的外表?」另一個學生問。  「個子嬌小,身上佩戴許多飾品,還穿了很多洞:耳朵上緣、耳垂、肚臍上都有。她的下背部有個中文刺青,頭髮染成褐色。她常常意識到自己的身高,希望能再高一點。」簡言之,她的外表就和在場大部分同學差不多。「她人在哪裡?」布萊恩問。「『地點』。」威廉斯說。「她怎麼去那裡的?」他問。  「『情境』。」這是之前強調的最後一個概念。意思是:我們離答案並不遠。  「胡扯。」布萊恩咕噥著。  「或許吧,」威廉斯說,「或許這一切都是胡扯,但波麗現在有危險,如果你們沒能在六個星期之內找到她的話,她就會被殺害。」  全班再度陷入一片死寂。東研討室裡的鐘繼續滴答作響,光線灑落在威廉斯的講台上。   「這些跟邏輯有什麼關係?」帶公事包上課的男孩問。他是這群學生中最實際的一個,也是唯一選修「邏輯與推理204」的學生--對他而言,等於是自討苦吃。他主修文學,這在溫徹斯特是個反其道而行的決定。溫徹斯特在八○年代改制為大學,原本是一所位在印地安那州德萊恩市中心的小學院,與西北方一百五十哩外著名的天主教學校相比,總是相形失色,儘管宣傳小冊上總是欣然指出,領到羅德茲和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溫徹斯特畢業生,比聖母大學和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加起來還多。  溫徹斯特改制大學之後,課程也如預期般變得比較專精實用與深入。就快二十年過去了,教職員間仍對溫徹斯特的轉變有不同看法,有些老一輩的仍堅持溫徹斯特學院的教學理念。這個公事包男孩的父親就是個老溫徹斯特,現在是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做兒子的數學天份雖然不如老爸,卻總是懂得選擇那條最直、最不困難的路,直抵迷宮的盡頭。  他名叫丹尼斯.佛萊赫提,在學校大家總是戲稱他「威脅者丹尼斯」。這是個大大的諷刺──即使他有這個籌碼,丹尼斯也絕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他實事求是的個性讓他躲過大大小小的衝突,還因為能靈巧地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而成為他父親加入過的「斐陶斐榮譽學會」優秀兄弟會成員。丹尼斯住在斐陶斐頂樓一間可以容納十個人的單人房。他喜歡把一頭烏黑的捲髮蓋在眼睛上。對斐陶斐的其他人來說,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可以輕易地吸引異性的目光,一直是一道難解的謎。當女孩進到丹尼斯的房裡時,兄弟會的成員們會在門前晃晃悠悠,窺看地板上的四隻腳──這是兄弟會宿舍一項古老(卻又常常被打破)的傳統。一個小時之後,門會緊緊關上,接著傳出輕柔的爵士樂聲(明格斯或柯川或孟克)。大夥兒總是在想,比方說,他是怎麼釣到大家哈得要死的莎凡娜.克里波?她幾乎每晚一進丹尼斯的房裡便不見蹤影。  答案是魅力。丹尼斯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撒謊也好、耍手段也罷,他總能讓自己全身而退,或隨心所欲地和別人聊得投機。每當兄弟會出狀況被罰款時,他們就派丹尼斯去和社團管理委員會協調。如果委員會會長剛好是女性的話,罰款總會自動降低,或直接從記錄上刪去。丹尼斯的穿著與眾不同(他喜歡穿Brooks Brothers的西裝,Mephisto的鞋,搭配一成不變的公事包),說話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在日常對話裡,他會用推論和動機之類的字眼)。在溫徹斯特校園裡,丹尼斯.佛萊赫提和大部分年輕人相比,的確很不一樣,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邏輯使謬誤毀滅,」威廉斯直接了當地回答丹尼斯的問題,「它是從一連串抽象的概念中,建構出有意義的歸納或演繹過程。」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聽長篇大論了。有的學生從背包裡拿出筆記本,打開筆蓋準備抄寫,但威廉斯又將話鋒轉回波麗身上。「邏輯會幫助你們找到她的下落。」他說。彷彿突然想起某件事,他補充,「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我們有哪些線索?」攜帶電腦的女孩說。「今晚將會把第一批資料電郵寄給你們。」教授回答。  不再有任何問題之後,威廉斯走出教室。他沒說再見,一個字都沒說便離開。之後,邏輯與推理204的學生聚集在空蕩的走廊上,討論這門課的詭異氣氛。有些人因為今天沒有具體的作業而開心不已。溫徹斯特的學生稱這類課為「營養學分」,只要有去上課就能過關。正當大家在猜電子信箱裡會有什麼「線索」時,布萊恩.豪斯說,他不知道,也不在乎,反正他根本沒打算開來看。  攜帶電腦的那個女孩感到很痛苦。她走出大家圍成的圈子,微熱的筆記型電腦抱在胸前。她滿腦子都是威廉斯教授,以及她該如何破解這門課的密碼。不管是溫徹斯特還是肯塔基州的天主教中學,每門課都有一個密碼,一個等著被解開的設計。可是在威廉斯的課堂上,她卻似乎找不到顯著的密碼可解。或是她還沒找到。這對她構成了十足的吸引力,因為在溫徹斯特的這兩年裡,她終於首次面對到一項真正的挑戰──如何解開威廉斯這個人和他這門奇怪的課背後的謎。沒有課表、沒有課本,也沒有筆記──沒有顯而易見的密碼!這一切都很新奇,卻也使她感到痛苦。當然,她不會跟任何人說。丹尼斯.佛萊赫提問她覺得這門課怎樣時,她咕噥了一句若有似無的「還好」(她從他的表情看得出來,他非常喜歡這門課。他當然會喜歡,不是嗎?)。不過,還好二字並不是她對威廉斯的真正想法。那天下午,當她走出研討室時,她感覺到一股詭異的吸引力。《失控的邏輯課》小說背後的版權故事文∕譚光磊  2007年台北書展的週末,我收到一份小說書稿《失控的邏輯課》,經紀人是 Folio Literary公司的蘭妮.貝克(Laney K. Becker)。她兼具作家、行銷企畫和文學經紀人的多重身分,原本是Folio的行銷總監,但隨著文學經紀事業起飛,工作重心逐漸轉移,企畫業務便由別人接手。  負責《失控的邏輯課》海外版權的安娜.史坦(Anna Stein)是一位年輕聰慧的棕髮美女,她念國際關係和經濟出身,對外國文學和政治議題極感興趣,也為許多外國出版社成功賣出英文版權,例如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她說本書在出版界引起相當轟動,美國還在競價便已賣出荷蘭版權,義大利也有出版社報價,所以她先寄來初稿。  《失控的邏輯課》是一部創意驚人的小說,篇幅不長,但是結構縝密、高潮迭起,有著非常迷人的敘事語言和緊抓讀者不放的凌厲節奏。我打開電子稿一看就迷上了,等不及印出來,仗著書不厚,就在電腦螢幕上一路往下看。當天半夜醒來睡不著,索性一口氣看到天亮,讀完全書。我從來沒有在電腦上看完整本電子稿,真是過癮極了!   故事的背景是印地安那州鄉間與世隔絕的貴族大學「溫徹斯特」,小說從一門「邏輯與推理」課開始講起,主講這門課的威廉斯教授神祕兮兮,學校網站上找不到他的任何資料。該校有一傳統:學生在開學前要先找到授課教師的照片,因為「見到本人有助於消減對新課程的恐懼和緊張」。他沒有課程大綱、沒有講義、也沒有課本,而是提出一個假設的綁架案:女孩波麗高中歡送晚會後回到家,老爸送她上床,隔天她就失蹤。動機、時間、地點、情境,他要學生運用邏輯推演,從這四個要素去著手破解案件。  如果無法破解,不僅這堂課會被當,女孩波麗也會在六週後遇害。  學生們都把這當成憑空捏造的虛構事件,可是教授給的線索、關於案件的描述,竟逐漸在他們周遭的真實世界出現,20年前小鎮曾發生過一起失蹤綁架事件,案發狀況又與波麗事件詭異地吻合。當真實與虛構的界線開始模糊,這究竟是一場單純的腦力激盪,還是精心布置的病態騙局?這場致命遊戲到底是真是假?在教授的引導之下,學生會走到什麼地步?  如同《四的法則》的校園懸疑加上大衛芬奇的電影「致命遊戲」,還有一點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的存在主義和後設架構,《失控的邏輯課》謎中有謎、虛實難辨,堪稱是一場心理驚悚的精湛演出,也替「峰迴路轉」一詞重新下了定義。  美國版權最後由藍燈書屋旗下的Shaye Areheart得標。短短兩個月內,《失控的邏輯課》賣出十國版權,成了該年春季國際出版界最炙手可熱的小說之一,原本只是個地方學院文學教授的作者威爾.拉凡德也因此聲名大噪。本書2008年2月在美國上市,獲得凱琳.史勞特、大衛.鮑爾達奇和《亡語湖》作者卡蘿.古德曼等名家推薦,並攻占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內容試閱】距離學期結束還剩六個星期──威廉斯這人最怪的地方,在於從沒有人見過他。教職員手冊上只有標示為無照片的一塊灰格,儘管溫徹斯特年鑑裡有威廉斯的照片,不過只拍到了他的手或手臂而已,即使照片說明標有他的名字。學校網頁上只有短短的個人簡歷,一樣沒有照片。溫徹斯特大學秋季學期開學第一天的那個禮拜一下午,「尋找威廉斯」對他的一些學生來說,已變成一項被迫得做的事。看來威廉斯是在躲他們,或是在捉弄他們。學生們得在開學前找到他們各科教授的照片,已經成為溫徹斯特的一項傳統,因為大家普遍相信,如此一來,當授課教師走進教室時,有助於減緩學生們的焦慮感。這就像是在老師出現以前,領先或竊取一點他們珍貴的權威性一樣。威廉斯此舉成了一條大新聞。「邏輯與推理204」這門課的幾個學生對威廉斯隱身不露面的行為極感憤怒,深信他一定是在玩弄他們。一個上什麼課都拎著公事包、一本正經的乖乖牌學生,拿出被他揉爛的課程手冊,努力尋找欺騙或教職員失職之類的項目,許多同學也都圍在他旁邊看。就在那個時候,威廉斯踏進教室。他穿著一條褪色的藍色牛仔褲,這在溫徹斯特校園是相當不尋常的行為。他什麼都沒帶,這比他的衣著更叫人納悶。沒有紙,沒有文件信封袋,沒有馬克杯。他身穿一件法蘭絨襯衫,下襬還紮進褲子裡。沒繫皮帶。腳穿Nike球鞋。教授的鬍子刮得很乾淨,這在校園裡又是另一件怪事。外表看起來很年輕(以一個快六十歲的人來說),左臉還有一點一點的青春痘疤,使人聯想到在火車軌道上被壓扁的硬幣。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他還挺英俊的,動作輕巧安靜,給人一種紳士的印象。他的手常常伸在身前,一副在黑暗中找路的樣子,也像在說:別怕,我就在你身後。威廉斯教授走到教室前方的講台前。班上總共有十五人,八個女生,七個男生;全都是白人,這是溫徹斯特校園的常態,而非特例。他們身上都穿著爸媽在暑假時為他們精心挑選的衣服。多數是高年級生,因為這門課是哲學系和英文系要修三年級研討課之前的必修課。由於大部分學生主修哲學和文學,課堂上瀰漫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這些學生並不清楚在未來的人生裡該何去何從,但在各方面表現皆有一定水準。「聰明的孩子,」一位溫徹斯特教授曾這麼挖苦地談到他的哲學系學生,「但都被哲101課裡的笛卡兒『桶中之腦』理論給誘拐了。」威廉斯開口正準備說話,某人的手機卻在這時響起。那個學生羞愧地鑽進包包尋找那擾人的東西,他則在前面等著。事實上,他看起來比那個女孩還要不安:他低著頭、滿臉通紅,女孩則憤怒地按下按鍵。有些教授會讓那個女孩難堪,可能叫她哼一段手機鈴聲,或要求在同學面前把電話講完之類令人不舒服的事。但威廉斯只是等著。電話靜下來之後,他用一種柔中帶剛的語氣說:「發生了一樁謀殺案。」沒有人知道該對這句話做何反應。坐在後排的一個年輕人大笑起來。威廉斯也微微笑著。他盯著講台,把上面的某樣東西撥開。「不是真實的謀殺案,」他說,「不是的。這是一樁可能在未來發生的謀殺案。一個……」他停頓一下,抬頭看著班上學生,手在空中揮動,彷彿想用手掌把他想講的字給抓下來。「一個假設。」前排的女孩說。「沒錯!」威廉斯說。他對「假設」這兩個字很滿意,因為和他想表達的故事情境很吻合。「一個假設。一樁潛藏的謀殺案。一樁未來式的謀殺案。如你們所知,謀殺案成立之前肯定會發生許多事。而那些事,如果你們夠聰明的話,其實是可以預防的。」他陷入沉默。他們在研討大樓上課,溫徹斯特最老舊的教學大樓。陽光穿過無遮蔽的高窗傾瀉而入,幾個學生遮住眼睛周圍的光線。這是「東研討室」這間教室的麻煩所在,光照的問題常使下午的課──好比「邏輯與推理204」──被迫取消,因為強光照得老師和學生都偏頭痛了。「像怎樣的事?」終於有人開口。威廉斯轉過頭面向白板,想找可以在上面寫字的東西,但因為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教授們紛紛囤積自己的物資,沒有人留下半枝白板筆。他嘆了一口氣,轉回去面對學生。「譬如說,時間。」他說。「首先是時間這個變項。如果被害者和謀殺犯──」「潛藏的謀殺犯。」剛剛回答假設的女孩說。她已經認真起來了,一邊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一邊在聽威廉斯講話時猛點頭。「沒錯。如果被害者和潛藏的謀殺犯沒有在一定的時間內被發現的話,她就會死掉。」「多久以後?」有人問。「從禮拜三算起,六個星期。」教授說。每個人都頓時發現,秋季學期剛好六個星期長。秋季學期之後就是學生所謂的溫徹斯特學期,總共有八個星期,期間會有很多學生出國唸書。「邏輯與推理204」和所有秋季學期的課一樣熱門,許多學生希望他們的表現能讓歐洲和南美洲委員會驚豔,好贏得前往夢寐以求的國外學校唸書的機會。「其他變項還有,」威廉斯繼續說,「地點、動機和情境。」如果威廉斯有筆的話,他一定會寫在白板上。坐在前排的那個女孩在筆記電腦上敲入這四個詞:「時間」、「地點」、「動機」、「情境」,全都改用粗體字特別強調。「好,」他接著說,「禮拜三見。」教授轉頭準備走出東研討室的門,門還開著。整堂課只上了十分鐘。班上學生一陣慌亂,這是他們不曾預料的情況。他們既想衝出教室享受這天剩餘的時光(威廉斯的課排在傍晚,剛好是他們的最後一節課),也想搞清楚威廉斯和他所說的失蹤女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等一下。」攜帶電腦的女孩終於說。威廉斯正要走出門,在門口止步。「什麼事?」「我們要怎麼阻止它發生?」她問。威廉斯走回教室,臉上帶著謹慎的表情,彷彿在擔心這些年輕又天真的學生們陷入混亂。「哪些問題才是有關連的?」他問。那個女孩看起來一臉困惑,從筆電上方望著威廉斯。她知道她在這裡必須謹言慎行。她常常陷入一種困境,就像是現在,既有主導課堂走向的衝動,又希望保持沉默,讓老師忘記她的存在。所以她才帶電腦上課,她發現敲鍵盤的聲音會讓老師注意到她。她不需要說話,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想法會讓其他同學抓狂,同時又可以藉由電腦讓教授知道她在認真聽課。這招的確奏效,她每一科都以高分過關,在學校的人緣也很好,完全不會被視為書呆子,就像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一頭捲髮、帶著膠框墨鏡(就像瓊.蒂蒂安在C-Span電視台上戴的那種)、閒暇時讀維拉.凱瑟的女孩一樣受歡迎。她絕對是有人緣的,常常和她賴在一起的姐妹會成員都這麼說。她和她的朋友桑瑪.麥考伊自稱「遊走兩端的人」──既能坦然推卻姐妹會的邀請,又有人脈參加男女狂歡派對。遊走在兩端是她們認為在溫徹斯特的最佳生存之道。可是,眼前威廉斯問哪些問題才是有關連的?──這是一個比較需要深究的問題,她頓時愣住了。如果開口回答,她那成串哲學大道理必然會傾瀉而出,其他同學只能無所事事地耗上一個小時。如果保持沉默,那麼威廉斯就會認為她只會問一些空泛的問題拍老師馬屁,不過是腦袋空空地在電腦上做筆記罷了。「她是誰?」坐在後排的一個男孩問,及時解除她下不了決定的困境。他就是稍早放聲大笑的那個學生,笑是他在課堂上常有的反應。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事在他聽來都十分無聊可笑。就拿邏輯課來說,他選了威廉斯的課之後,很快認定這門課根本在浪費他的時間。他知道這毫無邏輯可言。不過是在籠統的選項中做決定,思辯卻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在灰色地帶中渾噩度日。(假如你解決了那些問題,那接下來的課程裡還有什麼好討論的?)就算做好決定、想清楚問題,世界還是會同以前一樣奇怪和瘋狂。他名叫布萊恩.豪斯。跟許多人一樣,布萊恩在溫徹斯特學會讓自己看起來像另一個人。譬如說,沒有人知道過去十個月以來他為不能說的痛苦所擾,沒有人知道他其實根本不聽T恤上的那些樂團。他參加兄弟會、校內社團和讀書會,擺出一副非常投入的模樣,實際上卻極度痛恨這一切。他本來打算過完暑假就不要再回溫徹斯特了,但他要怎麼跟他的爸媽開口?他哥哥的死帶給全家無限的空虛與落寞,一定沒有人能理解,倖存下來的他怎麼會想虛擲自己的生命。他媽媽已經開始穿起溫徹斯特大學的U領運動衫,Volvo的保險桿上也貼著「我的孩子是溫徹斯特團長」的貼紙。布萊恩知道自己不可以讓她蒙羞失望;然而,自從馬庫斯死了以後,這一切對他來說都變得微不足道了。布萊恩又瘦又高,他開始理起光頭,因為他哥哥以前也這麼做。溫徹斯特的女孩子把布萊恩的冷漠視為一種性感的反抗,因此她們喜歡在深夜跟布萊恩在他的宿舍房間分享她們的想法。這是兩碼子事。他在紐約老家有個女朋友,難道他不會有欺騙她的不安嗎?他會,也不會。就某一方面來說,他的行為顯然是一種背叛。他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可是在他的靈魂裡滿不在乎、枯竭的那部分,從不曾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最後不過是傷了一個女孩的心罷了。這就和所有事情一樣,沒有邏輯可言;和生死不同。「這是第一個問題。」威廉斯說。他也越來越認真了,看來有意願回答某些問題,但必須得有人先提出對的問題。「她是誰?她名叫波麗。」有些學生在笑。「真好笑的名字。」某人說。「沒錯,的確滿好笑的。」威廉斯同意。「『波麗想要一塊餅乾,』」布萊恩說,「『我想我應該先讓她下車才對。』寇特.柯本的歌。」他皺皺眉。他其實不喜歡掉書袋,尤其是從普普文化偷來的典故,或許是因為他如此做作--堅持戴上面具、隨波逐流的偽裝--那正是他最痛恨自己的地方。不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已經確定自己不會喜歡這門課。「沒錯,」威廉斯說,「還有其他問題嗎?」「她多大?」一個坐在後面的同學提問。「今年十八歲。」這也是他們剛進溫徹斯特時的年紀。「她的外表?」另一個學生問。「個子嬌小,身上佩戴許多飾品,還穿了很多洞:耳朵上緣、耳垂、肚臍上都有。她的下背部有個中文刺青,頭髮染成褐色。她常常意識到自己的身高,希望能再高一點。」簡言之,她的外表就和在場大部分同學差不多。「她人在哪裡?」布萊恩問。「『地點』。」威廉斯說。「她怎麼去那裡的?」他問。「『情境』。」這是之前強調的最後一個概念。意思是:我們離答案並不遠。「胡扯。」布萊恩咕噥著。「或許吧,」威廉斯說,「或許這一切都是胡扯,但波麗現在有危險,如果你們沒能在六個星期之內找到她的話,她就會被殺害。」全班再度陷入一片死寂。東研討室裡的鐘繼續滴答作響,光線灑落在威廉斯的講台上。「這些跟邏輯有什麼關係?」帶公事包上課的男孩問。他是這群學生中最實際的一個,也是唯一選修「邏輯與推理204」的學生--對他而言,等於是自討苦吃。他主修文學,這在溫徹斯特是個反其道而行的決定。溫徹斯特在八○年代改制為大學,原本是一所位在印地安那州德萊恩市中心的小學院,與西北方一百五十哩外著名的天主教學校相比,總是相形失色,儘管宣傳小冊上總是欣然指出,領到羅德茲和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溫徹斯特畢業生,比聖母大學和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加起來還多。溫徹斯特改制大學之後,課程也如預期般變得比較專精實用與深入。就快二十年過去了,教職員間仍對溫徹斯特的轉變有不同看法,有些老一輩的仍堅持溫徹斯特學院的教學理念。這個公事包男孩的父親就是個老溫徹斯特,現在是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做兒子的數學天份雖然不如老爸,卻總是懂得選擇那條最直、最不困難的路,直抵迷宮的盡頭。他名叫丹尼斯.佛萊赫提,在學校大家總是戲稱他「威脅者丹尼斯」。這是個大大的諷刺──即使他有這個籌碼,丹尼斯也絕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他實事求是的個性讓他躲過大大小小的衝突,還因為能靈巧地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而成為他父親加入過的「斐陶斐榮譽學會」優秀兄弟會成員。丹尼斯住在斐陶斐頂樓一間可以容納十個人的單人房。他喜歡把一頭烏黑的捲髮蓋在眼睛上。對斐陶斐的其他人來說,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可以輕易地吸引異性的目光,一直是一道難解的謎。當女孩進到丹尼斯的房裡時,兄弟會的成員們會在門前晃晃悠悠,窺看地板上的四隻腳──這是兄弟會宿舍一項古老(卻又常常被打破)的傳統。一個小時之後,門會緊緊關上,接著傳出輕柔的爵士樂聲(明格斯或柯川或孟克)。大夥兒總是在想,比方說,他是怎麼釣到大家哈得要死的莎凡娜.克里波?她幾乎每晚一進丹尼斯的房裡便不見蹤影。答案是魅力。丹尼斯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撒謊也好、耍手段也罷,他總能讓自己全身而退,或隨心所欲地和別人聊得投機。每當兄弟會出狀況被罰款時,他們就派丹尼斯去和社團管理委員會協調。如果委員會會長剛好是女性的話,罰款總會自動降低,或直接從記錄上刪去。丹尼斯的穿著與眾不同(他喜歡穿Brooks Brothers的西裝,Mephisto的鞋,搭配一成不變的公事包),說話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在日常對話裡,他會用推論和動機之類的字眼)。在溫徹斯特校園裡,丹尼斯.佛萊赫提和大部分年輕人相比,的確很不一樣,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邏輯使謬誤毀滅,」威廉斯直接了當地回答丹尼斯的問題,「它是從一連串抽象的概念中,建構出有意義的歸納或演繹過程。」每個人都準備好要聽長篇大論了。有的學生從背包裡拿出筆記本,打開筆蓋準備抄寫,但威廉斯又將話鋒轉回波麗身上。「邏輯會幫助你們找到她的下落。」他說。彷彿突然想起某件事,他補充,「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我們有哪些線索?」攜帶電腦的女孩說。「今晚將會把第一批資料電郵寄給你們。」教授回答。不再有任何問題之後,威廉斯走出教室。他沒說再見,一個字都沒說便離開。之後,邏輯與推理204的學生聚集在空蕩的走廊上,討論這門課的詭異氣氛。有些人因為今天沒有具體的作業而開心不已。溫徹斯特的學生稱這類課為「營養學分」,只要有去上課就能過關。正當大家在猜電子信箱裡會有什麼「線索」時,布萊恩.豪斯說,他不知道,也不在乎,反正他根本沒打算開來看。攜帶電腦的那個女孩感到很痛苦。她走出大家圍成的圈子,微熱的筆記型電腦抱在胸前。她滿腦子都是威廉斯教授,以及她該如何破解這門課的密碼。不管是溫徹斯特還是肯塔基州的天主教中學,每門課都有一個密碼,一個等著被解開的設計。可是在威廉斯的課堂上,她卻似乎找不到顯著的密碼可解。或是她還沒找到。這對她構成了十足的吸引力,因為在溫徹斯特的這兩年裡,她終於首次面對到一項真正的挑戰──如何解開威廉斯這個人和他這門奇怪的課背後的謎。沒有課表、沒有課本,也沒有筆記──沒有顯而易見的密碼!這一切都很新奇,卻也使她感到痛苦。當然,她不會跟任何人說。丹尼斯.佛萊赫提問她覺得這門課怎樣時,她咕噥了一句若有似無的「還好」(她從他的表情看得出來,他非常喜歡這門課。他當然會喜歡,不是嗎?)。不過,還好二字並不是她對威廉斯的真正想法。那天下午,當她走出研討室時,她感覺到一股詭異的吸引力。 《深夜的文學課》◆校園驚悚名家、紐約時報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作者--威爾.拉凡德最新作品!◆美國獨立書商協會2011年七月選書!◆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書單雜誌、科克斯書評、美國圖書期刊、全美各大書店店長 好評如潮! 【內容簡介】文學,會殺人?!黑夜降臨,殺人犯教授現身監獄連線畫面傳來一句「在這堂課,我要帶你們進入遊戲。」越讀越危險的書,越怕越想上的課,越玩越停不下來的……這一局,你是玩家,還是獵物?十五年前──賈斯博學院決定聘請著名的文學教授理查.艾迪斯,以監獄連線方式開一堂「解開文學謎團」的特殊夜間課程。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譁然。艾迪斯是因殺人罪名而服刑,兩位受害者是接受他指導的女研究生。事發現場找不到當成凶器的斧頭,但死者身上卻鋪蓋著神祕作家保羅.法奧斯作品。這名作者不曾露面,他的身分一直是文壇最大也最誘人的謎團,即使是最狂熱的學者,也找不著他。法奧斯就如一縷幽魂。艾迪斯要求夜間課的學生解開法奧斯的謎團。一般咸信,法奧斯的兩部作品《螺旋》、《黃金沉默》,是解開身分之謎的地圖。然而,想要一窺書中玄機,唯有透過「程序」遊戲來進入這兩部小說的肌理。不過,玩家未必知道遊戲幾時展開,只知道一旦收到遊戲的邀請函,便有機會在研究圈中晉級。而且有個傳說是,若在遊戲中失敗,會嘗到比死更悲慘的滋味。不久,這群夜間課的學生都將獲邀參與這場遊戲……如今──哈佛教授亞麗.席普利憑著在艾迪斯夜間課的事蹟揚名立萬。她不僅揭開保羅.法奧斯的真實身分,更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兩名研究生被殺的真相,使艾迪斯無罪開釋。可是當一位老同學命喪斧下,遺體周遭擺放著法奧斯的小說,亞麗知道遊戲已然再度開始,她必須憑著對法奧斯及程序遊戲的了解,及時揪出兇手,要不這批夜間課的同學將會一個接一個被謀殺殆盡?不進入遊戲,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勝…… 【名人推薦】【名人讚譽】◎「絕妙的構思,絕妙的敘事,《致命的文學課》是驚悚小說的登峰造極之作,以風馳電掣的節拍描繪出文學疑雲,一步步追查謎樣的作者身分,同時對高貴的情操及恐怖扭曲的人心提出(可謂)前衛的心理剖析,從此改寫你對教授、作者或者書籍的看法。噢,還有那要命的最後一頁……」──傑佛瑞.迪佛,《馭電人》◎「威爾.拉凡德以巴黎麵包師傅的精湛技藝鋪陳情節,老練的將謎團一層一層往上疊,眼看即將翻倒,他卻整合了全部謎團,構成一個迷死人不償命的千層糕式故事。務必留點肚子享用第二遍。」──葛拉罕.莫爾,《福爾摩斯俱樂部》◎「威爾.拉凡德為心理驚悚小說迷打造出一場豐盛的饗宴。故事核心是一個詭異又容易上癮的遊戲,誰都料不到遊戲如此危險。新舊命案交錯,情節錯縱複雜,步步驚魂的千迴百轉,精彩直到最後一句話。」──約翰.韋登,《猜心詩咒》◎「第一流的心理驚悚小說,曲折離奇,引人入勝,教人欲罷不能。威爾.拉凡德打造了撲朔迷離的精巧迷宮,有黑暗的走廊和致命的絕境。你會狼吞虎嚥的捧讀到深夜,說不定還自認一路領先,最後才發現自己始終落後一步──直到驚人的最後一幕。」──莉莎.恩格,紐約時報暢銷書《Fragile》【媒體好評】◎「《沉默的羔羊》碰上《一個都不留》,絕對讚。」──書單雜誌◎「『解構文本』成為謀殺遊戲,出神入化的技法布下離奇謎團。」──紐約時報書評◎「《達文西密碼》的緊湊複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精巧格局,在今昔兩條主軸之間往返來回,大玩書痴也似的謎題和遊戲。」──紐約時報◎「緊湊的第二部獨立作品,嚇破膽的出人意料結局。」──出版人週刊◎「拉凡德是尋兇謎案的高手,保證你會一路猜測、懷疑、茫然、全神貫注到底。」──扉頁雜誌◎「離奇的轉折、從第一頁就充滿張力的小說、邪氣的氛圍……喜歡拉凡德第一本小說的讀者,毫無疑問會迷上這最新的一本。」──科克斯書評◎「鮮活的角色、精采的情節、巧妙的時空跳接,以及眩目的說故事技法,讓人非要一口氣看完不可。」──美國圖書館期刊◎「拉凡德的小說是一座文學迷宮,始終不失驚悚小說的緊湊節拍和趣味。」──密爾瓦基前哨日報 ◎「引人入勝。你會不停猜測,直到最後一頁。」──西雅圖郵訊報◎「《深夜的文學課》打造了扭曲變形得像哈哈鏡的世界,情節轉換像折紙一般乾淨俐落。」──路易斯維信使報◎「謎團、驚悚、文學共冶一爐,《深夜的文學課》會刺激你大動腦筋。」──福特沃斯小說書評◎「《沉默的羔羊》、謀殺天后克莉絲蒂,再加上行事低調的文壇大家湯馬斯.品瓊,都是這部小城學府驚悚小說的關鍵。」──聖安東尼快報【書店店長推薦】◎「什麼是『文學推理』?優雅的書寫,沒有街頭俚語?圖書館裡發現了屍體?還是一部關於書籍的懸疑小說?多虧了威爾.拉凡德的第二本小說《深夜的文學課》,如今我總算有一個絕佳的範例了。一所大學,充滿書的世界,文學教授在獄中透過連線授課,向他的班級提出挑戰,要他們找出低調隱遁的作家保羅.法奧斯。誰是法奧斯?連法奧斯專家都說不清。但為了躋身法奧斯專家的菁英行列,學生必須參加一個稱為『程序』的神祕文學遊戲,從而精通法奧斯的兩部作品。我禁不住想起在史丹福的大學時光,我們流行的是熟讀艾茵.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但沒念熟的話,頂多只是丟臉。所以,如果小說是神祕作家身分的尋寶圖,尋找作家就是研究者的終極目標。萬一他們都死了,遊戲還會繼續下去嗎?開啟這本精采又駭人的小說,你會看到無數個類似這樣的驚悚謎團,挑戰書中的角色,也挑戰閱讀此書的讀者。」──芭芭拉.彼得斯(毒筆書店,亞利桑那州)◎「別讀《深夜的文學課》,別讀這本精彩到走火入魔的驚悚小說,別問為什麼一個冷血的斧殺兇手可以獲准和大學生對談,而且竟然還成了他們的老師。本書是關於祕密、權力、謀殺,包你看到心神不寧,絕對會落入作者的陷阱。如果你傻到開始讀這本書,要小心哪,一讀就停不了了。記得開著燈,晚點自然會有殺手來替你關燈。」──吉佛瑞.詹寧斯(雨日書店,堪薩斯州)◎「真是精采的心理驚悚小說。好幾次我都慶幸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家裡讀這本駭人、恐怖又精巧的書,結尾徹底是個驚奇。超炫的一本。」──蘇珊.巴霍德(邦諾書店,賓州)◎「我深深入迷,這本書讓我想起了《沉默的羔羊》。讚,非常懸疑,讓我一路猜個不停。」──艾瑞克.山波(邦諾書店,德州)◎「不只是校園推理,更是驚悚之作,超越了令人跟著一起著急的生存遊戲。《深夜的文學課》充滿驚奇的逆轉,逼得讀者再三推敲。想像你受邀去解決一樁知名的文學之謎,在教授、研究人員、作家建構的靜謐大學校園中,卻有致命的祕密在一群菁英畢業生之間流傳。如果讀者的膽子大到加入這場遊戲,那肯定會有個不眠之夜了!」──伊尼.德波特諾依(邦諾書店,馬里蘭州)◎「這本文學推理的情節張力牽引讀者一步步深入書中,使人一如書中角色那般對規則與輸贏感到在意與好奇。《深夜的文學課》的精巧節奏,讓人隨之起伏,徹底陷入其中。」──溫蒂.佛斯特.李(金氏書店,猶它州)◎「當教授在螢幕現身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了《沉默的羔羊》裡的女主角──深感困惑又恐懼非常,一如她初見漢尼拔醫師那樣。教授帶來讓人應接不暇的謎團,他強烈的存在感,始終縈繞人心,攪擾你的心、你的靈魂。作者此番寫下的是懸疑、心理驚悚、神祕以及具備高度古典風格的恐怖大作。」──辛蒂.萊堡(我家書房,佛州)◎「這本文學推理小說就像是克莉絲蒂與迪佛作品的綜合體。《深夜的文學課》讓人寒毛直豎、冷汗連連!」──貝琪.麥樂(典藏書屋,華盛頓州)◎「《深夜的文學課》不同凡響!非常好看的故事,十之八九會和拉凡德的前作《失控的邏輯課》一樣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我發現《深夜的文學課》一看就停不下來,想必你也會如此。」──諾門.戈德曼(邦諾書店,加州)【網友試讀推薦】◎「作者善用鋪陳方式,吊足讀者的胃口,可說是犯罪推理一等一的作品。」|美菇毒◎「謎底揭曉~~真叫我大吃一驚又佩服得五體投地。」|TinaRay的書房◎「一進入小說的情節後,竟然覺得非一口氣讀完小說不可!過了半夜,寒風在窗外呼嘯著,讓我不由自主感到一陣又一陣的戰慄。」|阿JANE的抒寫部落格◎「程序遊戲同時有考驗記憶跟解開謎團的功能,算是文學愛好者的高難度遊戲。」|MRW的反芻園地◎「我只能說,閱讀這本小說很妙,書裡的角色各階段只玩一種程序遊戲,身為讀者卻可以同時玩三種,還不必擔心找死。」|嘎眯不搗蛋◎「從邏輯課到文學課,一堂比一堂精采的課程、一次比一次要命的謎團,老實說我已經開始期待起威爾.拉凡德下次的開課內容。」|旅人書房◎「如果,你喜歡柯南或是福爾摩斯之類的偵探小說,你一定會喜歡《深夜的文學課》這部充滿謎團的小說作品。」|Olivia-隨心所欲部落格◎「《深夜的文學課》的結局完全出乎我的預料,當整個事件完結後,作者留下的最後幾行字相當令人震撼!」|Fish的書海游記◎「我只能說這是一本布局高超的心理驚悚之作,錯過它等同與挑戰和撲朔迷離的迷宮說聲再見。」|蒼野之鷹◎「威爾.拉凡德不只舖陳及布局的手法一級棒,人物塑造及營造氛圍的功力更是了得,每個小說人物的行徑都讓我覺得好詭異懷疑背後動機。」|piggy的窩◎「天才、瘋子、理智、發狂、線索、地圖、遊戲……都在一線之間。尤其十五年前最後那一場戲的張力十足,感覺很適合拍成電影的一部小說。但直到我看到最後一頁……我的天啊!我感覺雞皮疙瘩從手腕一路爬上手臂,直到肩膀。」|我想說的是…◎「此書不僅以文學為元素,更以文學為犯罪工具,使其故事脈絡透過文學的探究,深入作品隱晦的暗示,從而揭露人性邪惡的病態面,作者由淺入深,從鑽研文學著作到身陷程序的死亡遊戲,匠心獨具的鋪陳,足見其過人的功力與深度,讀者豈不甘心被玩弄。」|布布為營.書影為林◎「整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讓人有種毛毛的感覺。既不是幽靈的那種陰森,也不是殺人魔的恐怖感。但那種氛圍,我想就像修課的同學一樣,都讓人很不舒服,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說明。」|恩佐扎克的聽│說│讀│寫│看◎「威爾.拉凡德精心布置出一場無人能抗拒的遊戲,也給喜愛驚悚小說的讀者上了絕對值回票價的一堂課。」|苦悶中年男的情緒出口◎「這本從文學課程所延伸出來的故事,完完全全抓住我的目光,讓我捨不得放下書,即使分了幾天來閱讀,還是每次都重頭再翻一遍,而在小說中的最後一頁,是否真的代表「全書終」?就等你自己來啟動程式遊戲!」|快樂小磁鐵~薇琪~◎「深夜的文學課詭譎懸疑,暗藏殺機,教人著迷著魔的文學暗藏凶險,步步驚魂,作者真正的設定是,只要你翻開書,遊戲就已經開始……」|快雪 小說閱讀◎「繁複又迷死人的紙牌效應,在他開啟程序遊戲時,閱讀者已成甕中鱉,非生即死直到全.書.終。」|藝溱拼布◎「《深夜文學課》每段都會由過去和現在互相穿插,尤其到了讓人感到驚悚疑問時,它又馬上停在那個時空跳到另一個時空,會給人迫不及待知道過去還是現在會發生什麼事的好奇心。」|☆野田妹上癮試讀館★◎「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共有三條時間軸線同時交替敘事,每條軸線各自緩緩告訴讀者一些訊息,彷彿四散的拼圖,但這些穿越時空的拼圖片,卻巧妙交織,每塊拼片的出現,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景象,隨著越來越多拼片落到定位,詭譎而步步進逼的壓迫感也層層洶湧襲來。」|夏天走過義大利◎「作者其實應該發展到現今的兩倍厚度,那這本小說可能成為威爾.拉凡德的人生代表作,只是看完仍舊會有許多問號漂浮在四周,只是會讓你怨嘆威爾怎麼不多寫點呢,讓我們情緒更投入呢?」|跟馬修喝杯酒吧◎「作者更為驚人的功力則是在於他成功的運用了文字的力量,將讀者帶往書中的場景,讓人彷彿身歷情境一般隨著劇情而心跳加速。」|幸福蟹居◎「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當年我看超自然謎殺三部曲差不多,夠驚悚,夠懸疑」|蠍子的私人空間◎「兩線並進的緊湊情節,讓讀者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還要讓大腦不斷適應在時空交錯的重疊中。解謎?!我看,根本就是要讓大家捧著腦袋燒啦!(苦笑)」|不負責任推薦區◎「拉凡德鋪陳故事的能力堪稱一絕,一點一滴將拼圖(線索)丟給你,欣喜若狂拾起最後一塊拼圖,拼成一張完整面貌之時,才發現事情根本不是所想的那樣。」|小心輕放 【序】推薦序作為謎團的文學,一則復古的凝望 文∕陳國偉一九九四年的時候,你在作什麼?我當時仍還是一個懞懂的文學系大學生,參加文學性社團,認識了幾位後來的名小說家與詩人,閱讀著賈西亞.馬奎斯、伊塔羅.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在文字的城市中尋覓意義的森林,在馬康多的夢境中擬想不朽的輕盈,那些關於生命出口的祕語與隱喻。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夜幕低垂,文學在我們的時代裡,彷彿即將熄滅最後一盞煤氣燈。但在威爾.拉凡德二○一一年的新作《深夜的文學課》中,卻有九名被挑選出來的菁英大學生,在一九九四年參與了一堂深夜的課程「解開文學謎團」,授課者是因殺害兩名女研究生而入獄的知名教授理查.艾迪斯。在這堂課中,他們鑽研的對象是一個從未被證實身分的覆面作家保羅.法奧斯,而已經拿到哈佛入學許可的高材生亞麗.席普利在修課的過程中,一步步循著艾迪斯的誘導與暗示,才驚覺到在接近法奧斯真實身分的同時,也會再度揭開女研究生的死亡真相。然而十五年後,當年參與課程的九個人,卻開始一一死於不明原因,甚至死亡的場景跟當年女研究生如出一轍,已經成為哈佛教授的亞麗必須介入調查,而頭號嫌疑犯便是當年因為她解開謎團而被釋放的艾迪斯教授。這是一個極為迷人的設定,一門有如《沉默的羔羊》中由天生的犯罪者漢尼拔博士所傳授的課程,而學生們就如FBI女探員克蕾瑞思一般,接受著危險卻優雅的啟蒙者的循循善(惡?)誘。這是門將能改變修課者一生的文學課,因為對於一個作家的考究與對小說文本的解析,卻因此而真正的介入現實,而讓自己的生命與烙印上死亡的真相,甚而召喚出自身的生存與死亡。《深夜的文學課》再現了一個曾經的黃金年代,在那時,文學是所有知識的頂點,而面對現實,它往往是最終的解答。我們這個世代,六年級生,似乎為了見證文學在當代世界的失能而生,文學在一瞬間失去了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和現代人一同迷失在無限膨脹與內爆的文明景觀中。這個文明以科學為核心,訴諸實用原則,將人役為物,支配著一切的感覺結構;而文學無法對其言語,甚至失去了對它說話的合法性,背負著這個時代所有未名的罪。人們已經不信仰文學嗎?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對於身分認同的渴求,希冀透過傳統文化的再尋來再現自我主體,文學是建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的最佳途徑,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是這麼說的。但隨著我從文學系的學生,一路走上文學研究所的老師之路,卻覺得文學是個越來越寂寞的志業。也因此,當我看到也曾擔任過大學寫作與文學課程的「同業」威爾.拉凡德,從《失控的邏輯課》到《深夜的文學課》,大膽的將哲學與文學領域的題材,作為小說的核心,我必須說多少還是讓我為之神往的。的確,既然大家都已失去了對文學的興趣,那麼就讓文學來製造謎團,讓文學來表述死亡的祕密。推理小說雖然是文學,故事也往往是「從一具屍體開始」,但文字語言僅是這個類型的載體,科學與理性邏輯才是它的核心,推理這個類型的法統,百年基業便是由此建立起來的。福爾摩斯最忠實的朋友華生醫生,曾經列出一張福爾摩斯的「知識界限」清單,其中實用科學知識深不可測,但文學與哲學知識雙雙掛零。道理很簡單,因為文學知識對辦案無濟於事,它無法像法醫學重構被害者的死亡過程與時間,也無法像化學能夠秩序化犯罪現場的微物證據;即便是本世紀的新興學科精神分析,都能夠對凶手的形象與行為,進行一番顯像側寫,收攏表象於犯罪的混亂,讓隱身在茫茫人海中的凶手能夠被標記出來。也因此,拉凡德透過他的作品,不僅創造出一個對類型傳統極其挑釁的犯罪世界,更將文學迎回推理小說的核心,文學不再只是古典解謎類型中,凶手拿來附會殺人,混淆秩序的武器。在《深夜的文學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拉凡德在當代創造了一種復古的凝望,文學既可以被謎團化,更可以介入現實的死亡謎團;它既是死亡的敘述,卻也是死亡的因果,它開啟了一切,卻又蘊含著扭轉一切的驅力,它是真相的樞紐,但唯有讓文學滲入你的靈魂,才能獲致指引的微光。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談到,小說富於意義,並不是因為它時常稍帶教誨,向我們描繪了某人的命運,而是因為此人的命運借助烈燄而燃盡,給予我們從自身命運中無法獲得的溫暖。吸引讀者去讀小說的是這麼一個願望:以所讀到的某人的死來暖和自己寒顫的生命。是的,在這部較諸前作更為成熟的作品中,拉凡德雖不意圖去強化他的作品有怎樣延伸到小說外部的深刻意義,但在小說的懸疑驚悚語境中,他讓死亡與知識的生成緊緊相繫,他人的死亡被賦予獨特的意義,唯有習得他人致死的知識,方能換取自己生存的方式。所以,如果你曾經修過拉凡德的邏輯課,並且通過了最後的試煉,那麼請你再次選擇這堂深夜的文學課,來獲得這進階的學分。因為,其實你也早已經身陷其中,從你踏入拉凡德的小說世界的那一刻起,程序遊戲已經開始了。(本文作者為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MLR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解說】本文內含故事結局,建議看完全文再行閱讀。下課後,噩夢待續 文∕冬陽《深夜的文學課》一書,是美國作家威爾.拉凡德繼《失控的邏輯課》之後,在二○一一年七月出版的新作。與前作相同,皆是以虛構的大學校園為背景的寫實驚悚小說。發生在校園中的犯罪故事(Academic / Campus Mystery),喜愛推理小說的讀者們應該不算陌生,像是湊佳苗《告白》、東野圭吾《放學後》、小峰元《阿基米德借刀殺人》、阿嘉莎.克莉絲蒂《鴿群裡的貓》、艾德蒙.克里斯賓《玩具店不見了》、麥可.伊尼士《校長宿舍謀殺案》、藍霄《光與影》,以及桃樂絲.榭爾絲《俗麗之夜》(目前僅有簡體中文版)等,都是具備相當水準的作品。此外,像是漫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名偵探柯南》、《神通小偵探》等,也都曾以校園作為事件舞台,福爾摩斯短篇探案中的〈三名學生探案〉,亦是其中之一。與前述作品相比,威爾.拉凡德在《深夜的文學課》與《失控的邏輯課》中,進一步局限了「校園」的書寫範圍,將文字集中在「教師-學生-課程」這三個要件的描述,並刪除、簡化了細瑣的校園生活與人際關係,阻隔、壓縮外來的調查力量(例如警方),致力於各懷鬼胎的師生間的微妙互動上,營造出獨特的懸疑驚悚氣氛。兩部作品皆以一位神祕且具爭議性的教師開設新課程為發端,本作更直接表明了授課教師理查.艾迪斯是個身陷囹圄的殺人犯,經賈斯博學院校務委員會投票通過決議邀請,將透過遠距電視教學指導九名資賦優異的英文系學生,以解析文學作品的方式解答神祕的遁世作家保羅.法奧斯的身分之謎。對於艾迪斯而言,這是他坐牢十二年來的傾力一搏,要是能藉此查出法奧斯的真實身分,就能洗刷他奪走兩條人命而被判入獄的冤屈;對於這九名學生來說,若能破解諸多優異的學者都無法解開的文學謎團,日後必能飛黃騰達,早早便在學術圈博得名聲。如此算計著的雙方,只能透過「文學424:解開文學謎團」這門開設前風波不斷的課程,在特定且有限的時間與發言內互換訊息。此刻,雙方還得各自承擔看不見的風險:艾迪斯教授之所以答應開這門課,是不是和人魔漢尼拔.萊克特一樣另有所圖?課堂上這九名學生到底夠不夠聰明,趕得及在這個冬季學期結束前順著教授的提示完成任務?這種由「教師-學生」兩者所構成的雙重性,在本作中屢屢可見,分析起來全書約莫有四層雙重性結構,這是第一層。層層堆砌、交互穿插的結果,使得全書內容較前作《失控的邏輯課》豐富許多,更具戲劇張力、敘事也更見完整有條理。第二層雙重性是分別發生在一九八二年與現在(二○○九年)的殺人事件。從命案現場的狀況來看,無論是行凶手法或關鍵性物件的陳列,在在顯示兩者有絕對的關聯性──若非同一凶手所為,就是高度熟悉內情者的模仿殺人。既然亞麗珊卓.席普利「現在」能在艾迪斯教授的住所與他說上話,可見先前的命案已然解決、教授已洗脫罪嫌出獄,而且亞麗珊卓扮演了吃重的破案偵探角色,可是作者拉凡德對這段過去卻遲遲擱置不提。這麼做雖然有損遊戲的公平性(讀者與偵探所知的關鍵訊息並不對等),不過本作並非強調邏輯推理的追凶解謎小說,利用這種逐步吐露的敘述手法反而吊足讀者胃口,提高了可看性。第三層則是保羅.法奧斯的真實身分與其遺留的第三份手稿之謎。欲解決一九八二年兩名女大學生凶殺案、引發二○○九年連續殺人事件的原因之一,以及一九九四年賈斯博學院開設文學424課程、將獄中的艾迪斯教授與九名學生聚集在一起的樞紐,就在這一層的設計裡。也就是說,第三層雙重性是連接第一層與第三層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然而,這兩條線索早在小說的第二章及第三章就已提及,其重要性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浮現,並與凶殺犯罪動機搭上關係,直至尾聲始獲完整的解答。最後一層是文學課與程序的雙重性,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層設局。「程序」原本是從研究法奧斯小說衍生而來的扮演遊戲,最後卻像走火入魔般,變質成延續法奧斯意識的恐怖洗腦。尤其當法奧斯的真實身分揭露後,表面上同時終止了艾迪斯教授的文學課與這場扮演遊戲,實際上程序依舊在進行,只是潛藏起來,直到創造了新的連續殺人犯***、另一個散播邪惡意識的暢銷書作家***,以及正興高采烈著手進行新的程序遊戲的***。這讓看似已遠離噩夢、回復寧靜生活的亞麗珊卓再度面臨危機,原本充滿期待與愛意的電鈴聲,硬生生變成另一場恐怖劇的開幕鈴聲……「程序遊戲的奇特之處在於,必須等到你察覺異狀,才曉得自己已經開始玩了。」艾迪斯教授說過的這段話,瞬間成為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幸預言。這場難以逃脫、不知何處才是終點的恐怖遊戲,似乎有股隱而難見的神祕力量操縱著參與其中的各個人物,恰與本書的英文書名「支配」Dominance相呼應。原本只是一門單純的文學課,有誰能預料最後要面對的竟是如此難纏、殺機重重的惡意?這便是威爾.拉凡德書寫本故事最巧妙高明之處了。(本文作者為推理評論人) 【作者簡介】威爾.拉凡德 Will Lavender著有《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曾任文學教授,畢業於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米爾頓.艾佛利藝文研究所。目前與妻子及兒女一同住在肯德基州路易斯維爾市。身為詩人與短篇小說作家,拉凡德的文字受到先鋒派詩人約翰.艾許柏瑞(John Ashbery)的影響很深,而他選擇本身相當喜愛的驚悚小說類型來創作他的長篇,是因為此類型可讓他以往實驗性的題材以及打磨精良的寫作技巧獲得充分的發揮。他目前著手創作下一部小說。作者網站willlavender.com
深夜的文學課+失控的邏輯課   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