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6書)

免運79折☆郵寄到府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不但忠實記錄了許多客家人的成長歷程,同時也見證了台灣地區的生活樣貌。
一套6冊,附贈典藏書盒(數量有限,送完即止)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一、看見北埔.鄧南光從日治時代到光復後,新竹地區的影像史詩 出生於新竹北埔的攝影家鄧南光(1908-1971),從故鄉出發,走向日本,回歸台灣;從一個客籍大戶人家子弟,歷練成為台灣攝影界推動本土寫實攝影的頭號旗手,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攝影風潮。本書即以他所出發的土地為原點,以涵養孕育他的故鄉為主軸,選出一百餘張珍貴的影像作品,予以深入爬梳與解讀,從山城北埔的風俗、親族家人的故事,到鄉間田園的農事……,交織出日本時代到光復後新竹地區的影像史詩。撰文者簡介 古少騏1970年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畢,曾任唱片企畫、作詞人、報社記者、文史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導演。部落格:光腳丫 Be barefoot! http://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二、拾影竹東.李增昌以街頭影像、人物場景,搭配客家諺語和童謠,堆疊出人情味濃厚的客庄庶民史 對出生於新竹竹東的攝影家李增昌(1927-)來說,從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門,每天打開自家雜貨店門,映入眼簾的即是以122縣道往外延伸的「公路電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長鏡頭」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村農家的田野紀錄。本書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場景,搭配抒情優美的敘事、別具文化底蘊的客家諺語和童謠,堆疊出竹東、橫山一帶,一段人情味濃厚的客庄庶民史。撰文者簡介 徐彩雲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曾為中視客語新聞主播、氣象主播、中央電台客語節目主持人、兒童節目企畫及主持、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以及自由撰稿人,文字作品曾獲第五屆客家新聞獎平面媒體類第二名(2009)。客委會第一屆「築夢計畫」成員,參訪主題為「藏在嬰兒眼睛裡的願望」,至日本交流三個月。父親的故鄉是新竹縣峨眉鄉水流東,與頭份鎮流東里相鄰,母親的故鄉則是苗栗縣造橋鄉。 雖然在台北市出生、長大,2001年轉換生活重心至客家農村,從快節奏到慢下腳步,在百餘年的頭份黎屋夥房 與五個孩子展開童年生活,被農村的養分滋養和圍繞著。也用部落格分享生活點滴:台三線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ah光?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http://blog.sina.com.tw/homeofpeace/太陽?家──黎屋夥房華德福樂園http://blog.yam.com/user/waldorf.html 三、凝視頭份.張阿祥台灣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見證了台灣近代歷史的流轉 出生於苗栗頭份的攝影家張阿祥(1916-),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他的生命歷程即是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而他樸實的影像作品,也為時代的流轉留下重要的見證。本書即是將其影像史與生命史,嵌入台灣歷史及頭份地區發展史,解讀從日本時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產業概況、戰爭局勢,至光復初期的改朝換代、1950和60年代經濟發展等歷史背景,及以頭份、三灣等地為主的常民生活樣貌。撰文者簡介 黎振君台大政治學系,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現為黎屋夥房文化工作室負責人、自由撰稿、苗栗縣社區大學講師。曾任立法院法案助理、電視台及報社記者、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專案執行。2010年獲得第五屆客家新聞採訪報導獎(文化總會新活水雜誌《好客丰采》客家文化創意系列報導)。目前與五個孩子一同移居南庄,實踐與自然共生的和平生活。部落格:光?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http://blog.sina.com.tw/homeofpeace/台三線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四、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呈現攝影家們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與關懷 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撰文者簡介 陳淑華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著作有:《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合著)、《攜手造家園:社區》(合著)、《發現南島》(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鄭慧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三專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專案、票房雜誌編輯、台北電影節編輯。現為影像紀錄片工作者。歷年作品曾獲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女性影展、金鐘獎及日本NHK日本賞。近年作品大部分關注在客家耆老影像紀錄、客庄生活歷史演變。鄭嘉明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曾任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編輯。承辦第一屆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獲第二屆中央大學「膨雞頦」客家創作小說比賽第三名。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香港「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獲客委會96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五、顯影六堆.李秀雲以從容雋永的詩意影像,展現1960、70年代的大屏東地區的土地素描 出生於屏東竹田的攝影家李秀雲(1919-2001),雖然中年才展開攝影之路,卻具有獨特的影像風格。他的作品卻選材以熟悉的農村環境為主,舉凡農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築、節慶、庶民,悉皆入影,構成1960、70年代以六堆為核心的大屏東地區的土地素描。而在逆光的偏好和構圖經營下,他的寫實影像散發出從容雋永的詩意,並展現舒緩的節奏和氣度。本書即以扎實且細膩動人的書寫,引領讀者走進李秀雲鏡頭下田野阡陌、村頭庄尾……所譜成的六堆客庄故事。撰文者簡介 古秀妃1972年出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東海大學歷史系畢,就讀期間創東海客家社,接觸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畢業後投入美濃社會社區運動,編纂《美濃鎮誌》。曾任職中央研究院徐正光教授研究助理,服務於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屏東縣政府。現任職高雄市政府。古秀如(少騏)1970年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畢,曾任唱片企畫、作詞人、報社記者、文史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導演。部落格:光腳丫 Be barefoot! http://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六、定格美濃.劉安明用寫實凝鍊、對比性強或夾帶諷喻的幽默性影像,突顯美濃客庄的獨特風貌 出生於屏東海豐的攝影家劉安明(1928-),慣用28mm廣角鏡逼近主體,抓取對比性強或夾帶諷喻的幽默性影像。自1960年代投入寫實攝影後,足跡遍布屏東平原,捕捉美濃及其周遭地域流動的、變遷中的、多面向的真實面貌。本書透過他的鏡頭,及對影像內涵及相關時代背景的詮釋,從美濃核心聚落出發,向外擴張經河川新生地農場,直到與異文化交界的移民村和河川的自然邊境,突顯美濃客庄的獨特風貌。撰文者簡介 黃智偉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現任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紙本著作:《省道台一線的故事》(獲2002年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灣史小事典》(撰文)、《台灣世紀回味》(交通篇撰文)。數位出版主要編製作品:《台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庫》、《台灣總督府府報全文資料庫》、《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專案計畫執行:《台灣文化生態地圖》(國科會);《鐵路隧道遺跡之現況調查與歷史研究》(國藝會);《具保存急迫性之土木類文化性資產初步調查計畫--以1945年以前興建之構造物為範圍》(文建會)等。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6書)